星期一, 9月 22, 2008

向貢咱台灣無人才

國片「海角七號」上映後,造成許久未見的國片熱潮,另一部「囧男孩」順勢上映,我們好像看見了國片復興的期望,大夥驚覺,原來我也可以在一個月內進電影院看兩部國片。

海角七號的成功,在於它述說的是這塊土地上的故事,每個觀眾都可以在電影中的人物中找到些許的自我投射,它時而輕鬆好笑,時而諷刺台灣時政,更帶著濃濃對這塊土地的情感。海角七號絕對是一部商業片,它超脫了過去十數年國片的框架,不再只是同志情感、都會疏離或歷史悲情,而是實實在在、對大多數人而言「親切」、且共鳴度高的話題與人物。電影本身夠吸引人,再搭配套票銷售與部落格行銷的順水推舟,使其展現國片難得的票房爆發力。好久不見令人興奮的國片,也正因為如此,上至政府單位包場,下至各大媒體大幅報導、網路串連推薦,希望為國片復興盡一份力,但若要說這就是國片復興的契機,我卻還不敢如此樂觀。

以囧男孩來說,它不若海角七號的清新討喜,而是一部關於成長的沈重電影,我相信,如果不是海角的光暈效果,囧男孩恐怕也是像之前九降風一般,叫好但卻票房發囧的國片。

近年國片的問題,都是卡在是資金上,郭台銘意氣風發地宣布百億百部國片計畫,已經是遙遠而不堪回首的空語,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為了拍片所背的債,媒體已廣為報導,拍攝資金困乏,使得連片中的置入性行銷都變成了可接受之惡。坑坑疤疤的國片輔導金制度也早不合時宜,缺乏穩定且足夠的資金來源,遑論「復興」?

缺乏資金,使得國片拍攝只能使用大量的「素人」演員,這也是近年國片的一大特色,請別誤會,不論是海角裡的茂伯、或是囧男孩裡的騙子一號、二號,都讓人動容與激賞,但就現實面而言,眾多的素人演員其實是凸顯了國片的困境,而非復興的徵兆。

好萊塢之所以為好萊塢,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其明星系統(star system),源源不絕的新星誕生,以其魅力席捲全球。國片極盛時期的「二秦一林」、港片全盛時期的「嘉禾三寶」也都凸顯了明星在電影產業裡的重要性,光靠素人,是難以撐起一整個電影工業的,如同海角七號片中東拼西湊的素人樂團,儘管動人與充滿熱情,但畢竟只屬於開場的暖場樂團,而非主秀。

透過海角七號,讓我們看到台灣的土地與人文就是我們最大的資產,就像片中鄉代大聲疾呼的「向貢咱恆春無人才」,台灣電影有的是人才,海角七號燃起美麗的光芒,莫讓它成了一顆耀眼的流星。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