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17, 2009

為台灣棒球建言

先是撞球好手吳珈慶鬧出走,接著是WBC中華隊再敗給中國,在其他各組尚未開賽之際就已打包回家,名符其實「還沒開始就結束」,然後是台維斯盃輸給了印度,才一個多月的「牛年」,果然不利。

相信對大多數人來說,這裡面最痛的,仍然是棒球的落敗吧,上週的預言也一語成讖,WBC這「馬戲團」果然搞得台灣雞犬不寧,總教練葉志仙也從杜哈亞運用兵如神的金牌英雄變成了無米可炊的狗熊。一個禮拜下來,劉揆震怒、體委會挨轟,連原本不甚重視運動的諸家媒體們也開始「檢討」,甚至連每天聊「阿扁」的政論節目都忙著開藥方了,只是很妙,怎麼都是同樣一群人啊?

京奧的輸球,可以辯稱運氣使然,這次的敗戰可是一點藉口都沒有,如果輸了這一場球可以真正喚起國內棒壇,倒也不是壞事,而本人在此貢獻我的「兩分錢」,提出幾點建言。

首先,是到了聘請外籍教練的時候了。但這絕非立意於外來和尚比較會念經,或是本國教練水準的問題,而是這是解決國內棒壇山頭林立的治標方法。如果細看經典賽中華隊的名單,會發現11位選手來自於國立體育大學台中校區,其中林哲瑄與蔣智賢一入學後就被轉介到美國打球,但是這當中許多選手甚至連上場亮個相都沒有,這樣的現象足堪玩味,選訓委員中,是否有傾向拔擢自己子弟兵,但卻忽略了整體戰力的考量?溫情主義與派系是普遍存在於台灣社會中,這並非體壇專利,然而唯有聘請外籍教練,方可以跨越派系的包袱,用人惟才。聘請洋教練,對於號稱國球的棒球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搥,然而連號稱「足球祖國」的英格蘭都可以放下身段,先後聘任瑞典籍的艾力克森與義大利籍的卡佩羅領軍,那台灣棒球還有什麼好矜持的呢?

再者,國內棒壇的雙頭馬車時代,是該劃下句點了。中華棒協與中華職棒之間的鴻溝已經深不見底,中華職棒身為台灣棒球金字塔的最頂端,但卻上樑不正,屢屢出包,其領導者也淪為虛位;棒協既然手上無兵,則乾脆扮起業餘球員掮客,把年輕球員一個一個往日本、美國送,甚至還辦起了名為「訓練營」,實為供外人「選妃」,基層棒球中,買空賣空的「球探」與「經紀人」卻反客為主,變成了主導基層棒球發展的黑手。問題的癥結就在於雙頭馬車的領導,自從唐盼盼於1993年卸下兩者的領導者之後,棒協與中職就此分家,其惡果在十幾年後一一浮現,兩者間沒有互信基礎,甚至為了賭氣而並未齊心協力為台灣棒球發展努力,在這國際棒壇迅速變化的十幾年間,內憂外患下虛耗的台灣棒球的確被拋在這浪潮之後了。

棒球的重要性在台灣社會不言可喻,撞球的風風雨雨、網球的失利都被淹沒在WBC失敗的巨浪下,國球之名是沈重的,但不可否認它也享受了國內體壇最大的資源,改革之路漫漫,但若能先從這兩項改革做起,將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