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21, 2008

飄盪在台灣與中華之間

兩個月前輝煌、盛大的北京奧運,對於台灣人來說,已經是個遙遠而模糊的印象了,中國努力七年,向全世界傳播的新中國盛世形象,也就像開幕式轉播中電腦動畫的腳印煙火一樣,炫麗但卻虛假。取而代之的是毒奶恐慌的真實,以及對於中國製產品的全面不信任,連神七太空漫步的畫面都無法說服已如驚弓之鳥的台灣人。

然而神奇的是,政府與媒體卻仍不斷地向「中」傾斜,馬英九認為中國大陸是中華民國的一部份;國安局長蔡朝明因指SARS是中國作為生化戰劑而遭受抨擊時,為何我們關注的不是中國可能發展生化武器的這項可能,而是批評我們為官者不夠具「政治智慧」?毒奶事件,直指中國廠商「沒良心」,但是中國的官僚體制難道不該在「一切為奧運」的大旗下,為掩飾這事實而負起更大責任?

國慶的今天,「改朝換代」的氣氛格外分明,許久不見的青天白日旗又佈滿了台北市各大街道,但諷刺的是,一旦對岸的有力人士來台,卻又收得比誰都快;台灣郵政換回了中華郵政;九八課綱中,文言文比重提高等等。就這樣,這塊土地隨著政黨輪替,一直在中華與台灣之間擺盪。但說穿了,兩者似乎又沒多大差別,都只能在沒有中國的地方,關起門來喊。

當然,在現任政府的認知中,「中國」與「中華」是截然不同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是五千年來的道統,但是,這兩者真的能夠切割嗎?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我們對中國的連結,是建立在共同過去的殘留,以及共同過去的想像;而中國對台灣的連結,除了建立在現在的主權宣稱上之外,還有單方向的流行文化流動上。能夠進入台灣主流流行文化的中國產品可說非常有限,以影視產業來說,僅有古裝歷史劇在台灣能獲得迴響,流行音樂、連續劇等都是單方向的流動,周杰倫、S.H.E、張韶涵以及台製偶像劇都在中國獲得極大歡迎,但是中國在台灣的流行文化中卻近乎缺席。即使能進入台灣市場,若要台灣對中國產生共鳴,那必須建立在那部分的中國已經進入世界化體系,像是進入好萊塢的章子怡、進入NBA的姚明和併購IBM的聯想等例,都是這樣的例證,而即便是聯想,在台灣也都以Lenovo為名,降低其中國形象。

奧運期間的北京行,加深了我對台灣與中國之間差異的體認,走在北京的街道上,那是一種既熟悉但是卻非常陌生的感覺,儘管嘗試著連結彼此,但是卻一再脫勾。斷裂了六十年的生活經驗,是難以跨越的鴻溝;簡體字雖然能懂,卻是十分彆扭,畢竟,沒了心的「爱」,怎能算是愛呢?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